學術交流
11月8日,以“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與永續發展”為主題的濕地保護論壇作為《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武漢舉辦。
本次論壇由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聯合主辦,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濕地保護協會水生植物專業委員會、湖北省植物學會承辦。來自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科研院校、國際國內學術組織及相關企業等的近300名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會長黃建華主持。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譚光明指出,黨的二十大剛剛閉幕,我國就舉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這充分彰顯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濕地保護全球行動,增進人類福祉的堅定決心和重大行動。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開幕式,并發表視頻致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新時代濕地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發展方向,為我國濕地保護發展帶來了新的起點,迎來了新的機遇。他表示,第一,要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濕地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形成更為豐富的理論成果。第二,要圍繞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更為豐富的科研成果。第三,要圍繞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努力形成更為豐富的工作成果。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副會長白煜章認為,植物文化在濕地保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指出,弘揚植物文化,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確保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副會長劉亞文指出,要繼續加強濕地植物多樣性的科學研究,全面推動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公眾參與,持續推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退化濕地生態恢復,深化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打造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樣板”。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主任王青鋒表示,武漢植物園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濕地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發起并參與區域性和全球性合作,凸顯中國在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作用,同時積極組織和參與非洲大陸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保育研究,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參與和引領全球濕地植物保護戰略,為全球濕地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永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論壇上,高質量的專題報告展示了近年來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各學術機構與高校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取得的成績與經驗。其中,《濕地公約》秘書處科學委員會主席雷光春介紹了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過去三年的工作經驗;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副會長馬克平針對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建議;國家植物園管委會主任賀然介紹了國家植物園在守護“在河之洲”工作中的使命與擔當;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介紹了中國紅樹林的恢復與固碳能力;來自英國生態水文研究中心的武漢植物園國際訪問學者Stephen C. Maberly教授解讀了水生植物在水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姚東瑞聚焦長江經濟帶提出了濕地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踐。
下午,與會人員實地考察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作為國內最早系統開展水生植物研究的科研院所之一,武漢植物園從1956年建園伊始,水生植物相關研究就一直是其重要學科方向,成立了專門以水生植物為研究對象的水生植物研究中心。目前,已建成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圃,遷地保育國內外水生植物400余種,有力支撐了我國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的管理、保護與修復工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譚光明致辭
黃建華主持,白煜章、劉亞文、王青鋒致辭
部分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