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媒體聚焦

媒體聚焦

【中國科學報】“長江縮影”赤水河: 長江大保護的先聲

發表日期:2022-06-13來源: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 縮小

  

2019年9月,科研人員在赤水河進行調查。水生所供圖

  ■本報見習記者 荊淮僑 

  “不出百里,必有好酒”,是赤水河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標簽。赤水河流經云貴川地區,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其流經地域出產了大小數十種名酒。

  但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科研人員眼中,赤水河是一個極具科研價值的“長江縮影”:源頭都是高原魚類,上游是急流性的魚類,中游是普通的流水性的魚類,下游又和長江干流中的魚類群落大體一致。這樣的生態格局,對于研究長江的生物多樣性形成和維持機制,是一個非常好的樣本。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水生所的研究人員因三峽工程與赤水河結緣,并在此后的30多年時間里深入研究赤水河,不斷提出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議,在赤水河率先開始了“十年禁漁”,成為其后長江全流域禁漁的先聲。

  為長江魚類留下庇護所 

  為什么從赤水河開始實施全面禁漁?因為這里可能是長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中,僅存的保持自然流態的河流。而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水生所研究員曹文宣幾十年持續關注與研究的支撐。

  赤水河第一次納入決策,是在1991年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論證報告中。當時,曹文宣提出,應建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并建議“選擇赤水河或其他1~2條有20~30種特有魚類棲息、繁殖的支流,建立自然保護區”。

  即使放在今天,這些建議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能在30多年前就看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離不開以曹文宣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幾十年如一日的關注和研究。

  1956年到1983年的27年里,曹文宣先后在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13個省份進行野外調查。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畔都留下他的足跡,僅青藏高原他就去了9次。

  那是一個科研人員僅憑木船和馬匹,就敢跋山涉水從事野外科考的年代。在青藏高原,曹文宣和同事們爬雪山、下深澗,長途跋涉于荒無人煙的冰原,采集了近百種、上萬條魚類標本,發現了22個魚類新種,逐漸摸清了青藏高原的魚類情況。

  成果背后是常人看不到的艱辛付出。因為下河抓魚,曹文宣患上了血吸蟲病。長期處在高原缺氧及強紫外線的環境下,他的雙眼患上白內障,做過多次手術。1989年開始寫《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時,他的左眼已經看不到東西,右眼視力僅為0.23。

  隨著三峽工程的正式立項,曹文宣提出的“在長江上游選擇河流建立保護區”的建議也被采納。隨后,曹文宣又帶隊在赤水河進行了最早的科考。當時,在赤水河上建設梯級電站的規劃即將實施,但在赤水河建的水壩屬于高壩,將對水生態環境,特別是對上游特色魚類繁衍乃至各類水生生物種群結構產生很大影響,甚至影響氣候環境。

  水生所研究員劉煥章回憶,為此,曹文宣通過各種渠道反映,建議放棄赤水河上游梯級開發,給長江魚類提供一個庇護所。最終,當地政府經過反復討論,放棄了在赤水河進行水電開發,使之成為長江上游唯一沒有在干流建設大壩的大型支流。

  而這一選擇,不僅讓赤水河成為長江上游珍稀魚類的“方舟”,也為多年后的長江大保護埋下了伏筆。

  保護赤水河,推動科研再出發 

  2005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赤水河從源頭到河口都被納入自然保護區,其匯入長江干流后的300多公里江段也被納入其中。此后,水生所在赤水河開展了全面連續的調查和監測。

  劉煥章介紹,自2006年開始,研究人員對赤水河的干流、支流進行了全面普查,并設置代表性的采樣點進行長期監測,一直持續至今。在此之前,國內幾乎沒有對一條河流做長期連續監測的案例。

  在長江里,幾乎所有干流甚至一些支流都建有大壩。而400多公里長的赤水河,干流沒有建一座大壩,總體保持著自然流態。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使赤水河成為長江上“天然的實驗室”。

  劉煥章表示,從科學角度,赤水河的研究能反映出全球氣候變化的生物響應等;從服務地方發展來說,該研究對區域性的生態產品,如當地釀酒的區域小氣候維護,也能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撐。

  通過一系列監測,研究人員在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等方面獲得了豐富的數據,并進一步對群落的空間格局、構成機制以及一些物種的分化、生態適應和多樣性維持機制等基本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最開始提出赤水河保護,主要是希望減緩上游梯級開發對魚類的影響。通過這些年的觀測和調查,我們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證據,了解了哪些魚受到了影響以及影響程度。通過保護開展更深層次的研究,并通過研究提出更加科學的保護方式?!眲ㄕ抡f。

  長期研究發現,環境污染、過度捕撈、旅游開發、航道整治等,都對赤水河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于是,研究人員建議加強赤水河的生態保護。

  在研究人員以及相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2017年赤水河的生態環境保護再次升級,在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前,率先進行了全面禁漁。有關各方希望,赤水河為后續整個長江流域的大范圍禁漁積累經驗。

  讓“赤水河模式”流入更多河中 

  赤水河實施禁漁后,生態資源顯著恢復。劉煥章介紹,觀測數據顯示,赤水河物種的多樣性水平逐年提升。過去很多年沒有調查到的水生物種重新現身,“包括長江鱘等珍稀魚類,以前放流后的效果不太明顯。如今在赤水河里,能看到其個體數量增加,說明水生生物種群的結構進一步得到了改善和優化”。

  由于捕撈強度大,以前在赤水河里,只能看到小魚和幼魚。在全面實施禁漁政策后,人為影響導致的種群小型化問題得到了改善。河里大個頭的魚越來越多,種群結構、整體的資源量等指標都有了積極變化。其中,單船的捕撈量比過去的4公斤增加了一倍。

  這些研究成果,充分支持了赤水河的保護措施。相關部門依據監測數據,對禁漁效果進行了評估。生物完整性的評價,也支撐了后續在整個長江流域進行十年禁漁的決策。

  “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希望赤水河的保護經驗能復制到其他河流中,拓展保護效果?!眲ㄕ陆榻B,“赤水河模式”也可作為范本,在后續的水電開發中推廣。在建設白鶴灘水電站時,提前考慮了其周邊的黑水河流域保護問題。

  水生所在對赤水河幾十年不間斷的研究中,培養了從事生物多樣性基礎研究的人才隊伍。以赤水河為對象,許多青年科研人員和碩士、博士研究生,開展了生物學相關主題研究,將論文寫在了山川河流里。

  開展連續監測后,研究人員每年差不多有4個月的時間在赤水河調查。過去總是租住在農民家里,做魚卵魚苗調查時比較麻煩。在“游擊”了15年后,水生所在赤水河的野外站點于2021年投入使用,并納入中科院的生物多樣性野外臺站體系。

  今年春夏的魚類繁殖期,劉煥章和同事們終于有了自己的空間,安心“養魚”?!罢{查的魚拿回來有地方養了,獲取的數據資料也比以前豐富得多?!眲ㄕ卤硎?,后續還將開展赤水河生態環境容量等方面的研究,服務國家需求的同時推動科學發展。

  水生所所長殷戰表示,過去數十年,經幾代科學家的持續努力和呼吁,在地方政府、行業部門和周邊企業的共同關心支持下,赤水河流域已成為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一個典型樣方。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發展,赤水河流域的保護將成為世界大河流域生態保護難得的參考案例。

  《中國科學報》 (2022-06-14 第1版 要聞)
附件:
99精品综合加勒比在线观|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中国精品18VIDEOSEX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