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又稱小龍蝦,現已成為世界上養殖產量最高的淡水蝦類。中國作為克氏原螯蝦的主要養殖國家,2023年其養殖面積達到2950萬畝,產量達316萬噸,養殖業產值近千億元??耸显r創造的巨大商業價值刺激了其養殖業向規?;?、產業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工繁育技術,克氏原螯蝦苗種仍主要來源于千家萬戶池塘和稻田中克氏原螯蝦的自繁自育。目前,在克氏原螯蝦人工集約化繁育過程中,由于雌性和雄性克氏原螯蝦的性腺發育程度不同步,兩性交配后雌蝦通常經過較長時間才能達到性成熟并產卵,導致親本培育時間長、親本死亡率高,引發苗種大小差異懸殊、種內競爭激烈、苗種產量低的嚴重問題。因此,成熟親本的遴選成為解決克氏原螯蝦性成熟時間不同步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克氏原螯蝦人工集約化繁育的前提。
副性征是動物性腺成熟時出現的重要的形態變化,其多為外在形態。明顯的外在副性征是判別成熟親本的重要依據。已有研究表明雄性克氏原螯蝦的副性征是第1、2對腹肢(交配器官),暫未有關于雌性克氏原螯蝦的副性征的研究報道。因此,探究雌性克氏原螯蝦是否存在外部副性征以及副性征與卵巢發育程度的關系是急需闡明的科學問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漁業生態學研究團隊通過定期的野外采樣發現,雌性克氏原螯蝦尾肢的白色斑塊是其副性征,并通過白色斑塊的變化規律(白色斑塊的分布形式、覆蓋度、密集度),可以準確判定雌性克氏原螯蝦的卵巢成熟狀態(準確率達86.36%)。
該研究明確了克氏原螯蝦副性征的變化規律,并首次提出了基于外部特征判別雌性克氏原螯蝦卵巢發育分期的定量指標,為克氏原螯蝦成熟雌性個體的快速判別提供了理論基礎,并為克氏原螯蝦人工集約化繁育提供了技術支撐。近日該研究以“Changes in 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and relationship to ovarian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intensive breeding of seedlings”為題在線發表于Aquaculture(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4.741156)。水生所博士研究生覃麗蓉為第一作者,李為青年研究員和張堂林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2023YFD2401802,2019YFD0900304)、湖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1BBA230)等項目的支持。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4848624006173?dgcid=coauthor
圖? 1. 克氏原螯蝦形態學指標與其卵巢發育時期的Kendall相關性熱圖
(注:配對比較使用顏色梯度表示,藍色表示正相關,紅色表示負相關,白色表示沒有相關性(叉字形記號“×”P >0.05;*P <0.05,** P <0.01,*** P <0.001)。具體的R值顯示在方框里??s寫解釋:AL,腹環溝長度;BW,身體寬度;W,體重;CL,頭胸甲長度;WW,相對體重的尾肢內容物重量;WC,白色斑塊覆蓋度;OS,卵巢發育分期)
圖2. 不同卵巢發育時期克氏原螯蝦尾肢的白色斑塊變化規律
(注:外肢:A和B是1-3期,C和D是4期,E和F是5期,G和H是6期,I和J是7期;內肢:a和b是1-3期,c和d是4期,e和f是5期,g和h是6期,i和j是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