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十溴二苯乙烷(DBDPE)作為十溴二苯醚(BDE-209)的替代品,在環境和生物介質中的含量已經超過BDE-209,成為我國環境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新污染物。新污染物的危害往往具有隱蔽性,這不僅體現在由宏觀水平向微觀水平的轉變,也表現為時間尺度上的遲發性。因此,深入研究DBDPE的毒性效應和作用機制,對于科學評估其生態和健康風險至關重要。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周炳升團隊在環境科學領域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先后發表3篇論文,系統揭示了DBDBE長期低劑量暴露對斑馬魚的傳代/跨代毒性和作用機制,并進一步明確了線粒體損傷在DBDPE誘導發育毒性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團隊將F0代斑馬魚胚胎暴露于環境相關濃度的DBDPE至性成熟,繁殖產生F1代于清水中培養至性成熟,繼續繁殖產生F2代。通過化學分析方法發現,DBDPE可以在F0代斑馬魚體內蓄積,但在未暴露的F1、F2后代中并未檢測到DBDPE;成年階段斑馬魚的生長和行為指標的變化,表明DBDPE全生命周期暴露造成對斑馬魚多代和跨代神經毒性;進一步研究發現,母源因子(如神經遞質)傳遞異常、DNA損傷等對DBDPE引起的傳代/跨代毒性具有重要貢獻(圖1)。
圖1 DBDPE誘導多代/跨代神經毒性的潛在機制
生物體在早期發育階段對污染物非常敏感。因此,研究團隊繼續評價了F0代DBDPE暴露對斑馬魚的多代/跨代早期發育毒性,發現與受到直接暴露的F0代(早期發育階段暴露)和F1代(生殖細胞階段暴露)仔魚相比,未接受暴露的F2代仔魚表現出更為明顯的發育異常;通過DNA甲基化組和轉錄組學聯合分析,結合多層次指標驗證,發現仔魚體內神經發育及糖脂代謝相關的過程發生紊亂,特別是F2代仔魚體內線粒體功能相關基因顯著被抑制(圖2)。

圖2 DBDPE全生命周期暴露擾亂仔魚糖脂代謝、能量代謝和神經發育
該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DBDPE短期暴露斑馬魚,驗證了線粒體損傷在DBDPE誘導毒性效應過程中的作用。首先,通過非靶向代謝組學結合多種生理生化及行為學指標,證實DBDPE暴露會改變仔魚的糖脂代謝過程,引起氧化應激并導致神經發育毒性;通過線粒體壓力測試,證實DBDPE暴露會抑制線粒體呼吸,并造成線粒體功能障礙,包括顯著抑制線粒體呼吸復合物活性、改變線粒體膜電位并減少ATP生成量;當加入NR與DBDPE共同暴露后,DBDPE引起的毒性效應均會減弱或消失,表明線粒體功能障礙可能與DBDPE誘導的神經毒性和糖脂代謝紊亂有關(圖3)。

圖3 線粒體對DBDPE誘導的代謝紊亂和神經毒性具有調控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先后發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雜志,孫玉苗博士、楊麗華青年研究員分別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周炳升研究員、楊麗華青年研究員、朱璧然副教授分別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文章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est.3c0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