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研進展

科研進展

水生所關于水產替抗功能植物抗腸肝炎癥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發表日期:2023-10-08呼鈺航來源: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 縮小

  水產品為人類食物蛋白的第三大來源,近20年來世界水產品特別是養殖規??焖僭鲩L,其中養殖產量近2/3來自于中國。隨著水產養殖的快速發展,養殖水環境持續惡化,“禁抗令”實施后養殖投入持續增長,等等一系列問題已成為制約水產養殖健康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水產替抗功能植物的研究勢在必行。作為水產上可引起魚體抗病力下降和生長受阻的一個重要誘因,飼料引起的魚類食源性的腸肝病變,也需進行植物功能成分添加的預防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功能基因組學學科組研究人員,基于已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發表的沙棘抗魚類腸肝炎癥的前期結果,將其核心成分——沒食子酸,添加入飼料,在斑馬魚食源性腸炎(SBMIE)模型中,對其抗腸肝炎癥的效果進行評價,已運用病理評價、免疫基因表達分析、免疫細胞成像和流式細胞術分析,以及多組學分析(轉錄組、微生物組、代謝組)等方法,揭示了沒食子酸在抗魚類腸肝炎癥過程中主要發揮著促進免疫調節和提升抗氧化兩個方面的功能。

  研究發現,沒食子酸作為魚類PPAR 的激動劑,可通過結合斑馬魚PPAR 蛋白,來調節腸肝的免疫穩態。

1 沒食子酸與斑馬魚PPAR 蛋白的分子對接結果

  在豆粕飼料中添加沒食子酸顯示出對豆粕引起的典型炎癥具有抑制作用,從而有助于保護腸道和肝臟健康。組織學結果顯示腸粘膜絨毛長度和CD4信號均較正常,與健康對照組相當;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 T 細胞在后腸的炎性聚集也受到抑制。在 3 個月大的斑馬魚中,典型的肝臟炎癥標志物與豆粕誘導的炎癥有關,例如脂滴和巨噬細胞積聚減少。通過富集分析對轉錄組數據進行檢查,揭示了細胞因子、細胞凋亡和氧化磷酸化通路在腸組織中顯著下調,而免疫調節有關的短鏈脂肪酸和精氨酸的代謝通路則上調。同時,在肝臟中,與PPAR 信號通路的主要代謝調節有關的脂肪酸代謝受到抑制,并且巨噬細胞聚集在沒食子酸組受到抑制。腸道菌群測序結果發現,在沒食子酸組中病原體較少,厚壁菌門和擬桿菌的比例與健康對照組相當,存在更多疣微菌可能會保護腸道屏障,且共生菌希瓦氏菌增加。

2 沒食子酸添加顯著抑制豆粕飼料引起的肝臟巨噬細胞的聚集 

  進一步,腸代謝組分析表明抗炎和抗氧化的化合物,例如與色氨酸、精氨酸、亞油酸和組氨酸代謝相關的化合物增多,相關通路增強。通過將差異表達基因與改變的腸道代謝物相關聯分析,揭示了潛在的抗腸炎代謝物及相關免疫調節基因包括 il21、il22、tnfrsf18 mapkapk3等。這種復雜的相互作用,啟示了腸組織中代謝物參與魚體和微生物之間抗炎互動的分子機理。因此,沒食子酸可通過刺激 PPAR 介導的免疫調節和抗氧化過程,來減輕魚類腸肝軸中食源性炎癥。

3 腸組織中差異代謝物與差異免疫基因之間的關聯分析

  本研究是在吳南副研究員主持的中國科學院江西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計劃項目“水產替抗功能植物篩選與漁用技術研發”(ZKYJXZXCY-202210)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2592)的共同資助下完成。主要工作是碩士研究生趙旭陽、博士研究生張雷、碩士研究生劉宇航等人共同完成,夏曉勤研究員和吳南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相關研究成果以“Gallic acid acts as an anti-inflammatory agent via PPAR -mediated immunomodulation and antioxidation in fish gut-liver axis”為題發表在水產領域一區雜志Aquaculture上,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484862300916X。

附件:
99精品综合加勒比在线观|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中国精品18VIDEOSEX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