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人類探索浩瀚宇宙的第一步,是有人類足跡的第二個星球。美國和前蘇聯等早在1959年就陸續開展了月球探測,并且完成了多次的載人登月和月壤樣品的采樣。我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脈著陸,采用自動采樣封裝技術獲取月面的月壤,并于2020年12月17日攜帶1731g月壤返回地球,標志著我國在探月工程上取得的矚目成就。
針對月壤的研究,可深入認識月球的巖石類型與化學組成、資源與能源、內部結構與演化歷史等。由于獲取的真實月壤數量小且異常珍貴,很難用來開展大量的月壤巖土力學等實驗研究,使得模擬月壤成為必要的基礎材料。
武漢巖土所油氣中心劉賀娟研究員系統研究了國內外典型真實月壤(Apollo、Luna、CE5等)和模擬月壤(如JSC-1、MLS-1、FJS-1、MKS-1、CAS-1、TJ-1、JLU-1/2/3等)的成分、粒度分布、密度、孔隙比、強度指標和壓縮系數等,建立了系統的月壤物理力學性質數據庫。研制出了CAS-IRSM-1低鈦月海型模擬月壤,,粒度分布介于Apollo歷次真實月壤的級配范圍,組分上與Apollo14低鈦月海型月壤相當,TiO2的含量高于Apollo14,低于嫦娥5號中鈦月壤,與Apollo12相當。CaO略低,K2O、Na2O、P2O5略高,其他組分介于這兩類真實月壤之間。
CAS-IRSM-1低鈦月海型模擬月壤目前已經實現了噸級產能,已應用于月面鉆進采樣器等的校準、設計和性能評價,月球巖土工程的月壤固化基礎材料研發等領域,未來可廣泛應用于月壤巖土工程的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