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圖1 基于基因組數據和化石證據的雀鱔目魚類系統發育與生物地理學過程
魚類由于受到水系變遷的影響,其物種分化及地理分布格局與地球演化歷史密切相關,整合現生魚類物種的分子數據與滅絕的化石記錄能夠為地球歷史演變過程提供生物學證據。但是,大部分現生魚類是在晚中生代和新生代出現的,只有少部分現生魚類的物種分化時間可以追溯到中生代。雀鱔目魚類是起源年代久遠,并存活至今的一個類群,其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1億5千萬年前的地層中,因此,雀鱔目魚類的物種分化可以很好地用于揭示地球演化歷史和水系變遷。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員團隊與耶魯大學Thomas Near教授團隊合作,對雀鱔目所有7個物種進行低覆蓋度基因組測序,基于鑒定到的1105個直系同源基因,并結合大量化石記錄,系統分析了雀鱔目魚類的物種分化及其生物地理學過程(圖1)。研究發現:1)雀鱔目雀鱔科的2個現生屬,大雀鱔屬和雀鱔屬,是在1億年前發生分化;2)雀鱔目各類群的分化時間完美重現了中生代的重大地質構造事件,包括美洲大陸的形成,早期大西洋的擴張,以及白堊紀北美大陸河流的構造等;3)大雀鱔屬的冠群(crown clade)和雀鱔屬起源于新生代的北美洲東部,表明北美洲東部既是現生雀鱔的起源地,也是這一古老類群的避難所。
該研究工作以“Phylogenomics of the Ancient and Species-Depauperate Gars Tracks 150 Million Years of Continental Fragment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ystematic Biology(https://academic.oup.com/sysbio/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sysbio/syac080/6946847?redirectedFrom=fulltext),水生所楊連東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促會和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