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2022年12月,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羅敏華團隊的最新成果,論文題目為“An HSV-1-H129 amplicon tracer system for rapid and efficient monosynaptic anterograde neural circuit tracing”。該研究基于HSV-1 H129擴增子與H129-dTK-T2進行多輪病毒改造,研發出標記亮度高、實驗周期短(5天)、操作簡單(1次病毒注射)、標記的下游神經元毒性低的新型順向跨單級示蹤工具系統H129Amp。
繪制腦神經網絡聯結圖譜對解析大腦結構與功能不可或缺。神經環路示蹤病毒工具是解析腦聯結圖譜的重要工具。羅敏華課題組首先對HSV-1 H129株進行改造,開發了攜帶2x GFP和2x mGFP的高亮度的順向跨多級示蹤工具H129-G4。H129-G4熒光強度高,可展示神經元樹突棘等細節,為首個與fMOST聯用的順向示蹤工具。在該病毒改造平臺基礎上,團隊開發并首次報道了順向跨單級示蹤工具H129-dTK-tdT(Mol Neurodegener. 2017. 12:38),填補了順向跨單級示蹤工具的空白,實現了0到1的突破。團隊隨后研發了H129-dTK-T2,提高標記亮度,優化了生產和應用工藝 (Neurosci Bull. 2020.37:701)。為增強順向跨單級示蹤工具的標記強度和效率、縮短示蹤時間、并降低其末端吸收,該團隊靶向H129的gK基因,構建突變gK囊膜化的順向跨單級示蹤工具H129-dgK-G4。H129-dgK-G4展示了更高標記強度和示蹤效率、更特異的順向標記特性、縮短了示蹤時間(Mol Neurodegener. 2022. 17:6)。
該團隊進一步采取全新策略,以H129-dTK-T2-pacFlox作為輔助病毒,H129擴增子作為示蹤病毒,構建了H129Amp示蹤系統。示蹤病毒H129Amp含多拷貝串聯的標記基因(靶基因),可快速、高效表達靶標蛋白,標記下游神經元;傳播到下游神經元的H129Amp示蹤病毒,不含任何病毒毒性基因,對下游神經元無/低毒性。除基因組不同外,輔助病毒與示蹤病毒結構和感染特性一致,可混合后同時注射(單次),5天后可高亮標記下游神經元,結合光遺傳學工具AAV-DIO-ChR2或H129-dgK-G4順向跨單級示蹤工具系統,可進行功能性研究或順向跨兩級示蹤。與傳統示蹤工具相比,其優勢包括 1)該系統具有標記亮度高,不需要免疫染色以放大信號;2)實驗周期短, 由30天縮短至5天,大大縮短了實驗周期;3) 操作簡單和避免空間錯位,單次病毒注射替代了原來的2次序貫性(第1、21天)病毒注射,簡化了操作,避免了2次注射導致的空間錯位,重復性和標記效率高;4)下游神經元無/低毒性,可進行功能研究、順向跨兩級研究等。有望進一步推動神經科學和腦計劃。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620108021, 82172264, 32070169, 81571355, 81601206)的資助。武漢病毒所博士生熊鋒(現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和技術創新研究院博士后)和楊虹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病毒所羅敏華研究員、曾文波副研究員、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載體中心主任趙非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355-6.pdf.

圖:在野生型C57BL/6小鼠聽覺皮層快速高亮示蹤下游腦區
a. 簡化的聽皮層環路示意圖;b. 實驗流程示意圖;c-d. 注射位點代表性標記圖;e-i. 聽皮層下游代表性標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