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12月16日至21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在廣西桂林舉行。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臺灣)中山大學和臺灣濕地學會聯合主辦,桂林理工大學承辦,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處、深圳市碧園環保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工商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生物學分會和中國地質學會醫學地質專業委員會等單位協辦。海峽兩岸共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人工濕地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管理人員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開幕式由水生所副所長胡煒主持。水生所黨委書記解綬啟致歡迎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院士、桂林理工大學校長王敦球、臺灣濕地學會榮譽理事長林幸助、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吳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環境與生態科學處處長趙桂玲、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大氣海洋與生態環境處處長任小波分別致辭。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墨西哥科學院宋少先院士、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自治大學Mildred Quintana院士、馬來西亞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網絡成員Lam Sze Mun和Sin Jin Chung、中國科學院海峽兩岸科技合作中心主任李芳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羅劬侃、水生所科研處處長賀鋒等參加會議及有關活動。
本次會議主題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工濕地功能提升與水域生態修復”,共有5個主旨報告,40多個大會報告,另有20多篇論文參與交流。
大會主旨報告由水生所副所長徐軍等主持。王焰新院士、林幸助榮譽理事長、王敦球教授、Mildred Quintana院士及(臺灣)中山大學楊磊教授分別作了題為“保護長江濕地,建設生命長江”、“以自然為本的海洋藍碳”、“巖溶濕地生態調控下的碳匯能力研究”、“Strategies to Integrate 2D Materials in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pplications”、“探索人工濕地之碳足跡”的大會主旨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建華研究員、臺灣濕地學會秘書長黃榮振、西安理工大學趙亞乾教授、水生所吳振斌研究員等與會代表作了報告。
與會專家就人工濕地技術在“兩山”理論和“雙碳”目標等新發展理念下的前景和挑戰進行了深入交流,同溯兩岸四地合作淵源,共話道法自然美好愿景。會后實地考察了廣西桂林會仙濕地等生態工程。
自2008年起,由吳振斌研究員、楊磊教授等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分別在武漢、高雄、???、臺北、宜昌、杭州、嘉義、銀川、深港澳、高雄、武漢和桂林等地成功舉辦了十三屆,參會人數約4400余人次,其中兩院院士等資深專家50余位,發表論文680余篇,報告500余場。研討會還通過出版???、專業培訓、人員交流、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為兩岸四地人工濕地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管理人員搭建了理論探討、技術研發及工程應用等方面成果分享和深度合作的平臺,促進了濕地保護理念、生態工程技術和生態修復產業在兩岸四地的發展。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