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批準新設東北師范大學哲學等51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通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獲批新設水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截至目前,水生所已有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產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水生所作為從事淡水漁業研究的重要學術研究機構,最早在我國開展魚類資源的系統性調查,引領了“四大家魚”人工繁育研究,命名并馴化養殖成功新中國成立后的首個淡水養殖魚類“武昌魚”(團頭魴);開創了魚類基因工程育種研究新領域,研制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動物克隆魚;創新性地解析和運用魚類雌核發育理論及原理,培育異育銀鯽“中科系列”,使鯽魚成為我國主養品種之一,其中“中科3號”成為全球推廣面積最大的單一養殖魚類;解析全球養殖產量最大的魚類——草魚的基因組,并在草魚抗病育種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培育國內首例性控養殖魚類品種黃顙魚“全雄1號”,引領了養殖魚類性控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四大家魚”之一——鳙的首個國審新品種“中科佳鳙1號”,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水生所引領了我國魚類健康養殖的理論研究,針對傳統和新發傳染的主養魚類重要傳染病開展創新性研究,在魚類免疫相關基礎研究、魚類寄生蟲病害研究等方面處于國際前列,并創建了魚類病害防控新技術。水生所具有淡水生物學研究的多學科優勢,在淡水魚類生態養殖、“以漁控藻”等大水面生態調控、生態增養殖等方面獨創了生態調控理論,并指導支撐了全國大水面生態增養殖的規劃和標準的制定。
水生所在淡水養殖領域學科齊全,尤其在魚類基礎生物學、遺傳育種理論,種質創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及應用、魚類病原致病機制和免疫應答機制、營養飼料、魚類資源學和生態養殖、養殖尾水處理與綜合利用等方面實力雄厚,不僅具有一流的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還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研發條件。此次獲批新設水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將進一步優化水生所的學科布局,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提高青年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